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

B-7公開課與入班觀察(103學年度)


本學年度於104年3月25日第三節辦理公開課與入班觀察,觀課班級:四年乙班,教學單元:水的移動-虹吸現象,觀課者有張清媚(投入行為)、吳嘉倪(投入行為)、張香蘭(投入行為)、林煜堂(軼事記錄)、洪禎祥(軼事記錄)。

有關觀課前、後會談與記錄,請參閱底下連結。

103學年度公開課與入班觀察

 教學省思:
        一般情形下,依重力影響,水的流動方向都是由高處往低處流,但是在特殊情境中, 水的流動還有其他的形式。在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裡,它還呈現了毛細現象、虹吸現象、連通管原理、表面張力、流體動力等內涵。一般而言,學生對特殊情境中水的流動現象觀察興趣高,解釋能力弱,不易自行思考,也就呈現不出太特別的迷思概念。看到現象,不易自行思考,故須引導。教學設計是否有趣、是否容易操作、關鍵問句是否合宜,都是解惑之道。

 有效教學: 
        以影片引起動機,接著教師說明示範,提醒學生容易失誤的小細節,以增加實驗成功的機率。後由學生2人一組操作,老師在學生操作過程中進行行間巡視,並立即指導或修正。實驗器材份量足夠,每個學生都有親自操作的機會,因此學習興致高昂,參與度高,班級學生多能投入操作課程,達到有效教學。 差異化教學: 二人一組操作實驗,老師能更快速地發現學生問題,對於易分心或反應較為緩慢的同學,藉由同儕合作學習,可得到幫助。在課程進行中,常走動行間,並給予加點獎勵,個別化指導,實際了解學生學習情形,儘量照顧到不同程度學生,以增進學生信心與成功經驗。 

補救教學:
        在課程中針對個別學生的表現,給予適當的回饋,若學生表現不盡理想立即進行補救教學。針對作業評量或口頭評量未通過的學生,找尋適當的時間再個別導。

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

D-1進行教學與研究發展計畫

參加家庭教育進階研習,經由講師引導與小組成員討論,發展繪本教學草稿。

繪本名稱: GujiGuji

2014年6月10日 星期二

B-5教學成效分析

    評量(assessment)」是數學教學中的重要一環,它是用來蒐集、分析和解釋學童達成學習目標之程度的系統過程。而編製試題是每位在教學現場的教師不可或缺的一項基本能力,試題也一直在教學與學習的過程中,扮演重要的角色。透過試題的評量,學生可以了解自己對學習範圍內容的熟悉程度;教師也由此來檢視自己的教學活動目標是否達成?更重要的是:教師可以從中知道學生到底學會了哪些?學生學習困難的成因為何?要如何實施補救教學?進而能調整教學,以增進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效,落實「教學引導評量,評量引導教學。
    
    本測驗為總結性測驗,目的除了瞭解學生的學習成效,檢視學生的學習情況,是否達成教學預定目標之外;同時檢驗教師的教材發展、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,是否具有成效,以作為補救教學的參考。
    
    本測驗是在教師將第二次定期評量範圍的內容教授完畢後實施,實施本評量試是為了檢測學生對這三個單元的熟悉及理解情況。教師藉此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及迷思概念,並實施補救教學;學生在定期評量前,能就所有評量範圍做一次自我本身學習內容的檢測,並進而掌握學習要點。當學生更加熟悉學習重點及內容,並精熟練習內容後,期待孩子在定期評量有傑出表現。


 附件:102-2期末數卷